您当前位置:bt365国际版 >> 劳动者家园 >> 浏览文章
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劳务经济提质增效
发表时间: 2012/8/19 9:57:00 浏览次数:

加强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  实现劳务经济提质增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拥有人口94万、常年富余劳动力35万的人口大县,魏县始终坚持“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质增效的突破点。魏县全面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平台,健全、升级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在劳务输出质量、输出规模和返乡创业上了实现了新突破,找到了一条劳务经济提质增效的突破之路。今天我们就带您去魏县看看他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工作上的作法。

   陈贵新,是魏县院堡乡中三东村的一位村民,今天他专门从家里来到乡劳保服务中心,为自己25岁的小儿子陈赓寻找工作。他告诉记者,儿子陈赓曾经在东北工作,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来去不方便,家里面发生一些事情都无法及时回来,因此想在家附近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本来还在为去哪里,找什么工作,工作可靠不可靠发愁的父子俩,在村里面进行实名制登记后,了解到乡里面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宜的工作。于是,陈大爷就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一大早的来到乡里,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询问招工情况。

   在表示儿子有建筑方面的特长之后,工作人员详细耐心的介绍了几个工作,并告诉他可以回去等消息了,很快就会有结果。听到乡里会帮助自己的儿子找到安全可靠还有保障的工作之后,陈大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带着一脸笑容离开了办公室。

   西薛村,是院堡乡里一个劳务输出的大村。村里共1281人,其中1660岁的壮劳力有850人,劳务输出人员有419人,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村里设立了以村支书等负责人组成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统一了职责要求,负责村里的劳动力统计、用工信息的发布以及组织报名等工作。成立之初,村大队的五名干部同时出动,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走进村里的每家每户,让村民认真的填写登记卡上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然后把所有的卡片集中起来装订成整整的三大册。并按时走访询问,及时掌握更新劳动力的情况变化,真正做到了为老百姓服务。目前,已有五、六十人经村服务站介绍外出打工,且普遍反映良好。

   院堡乡共有约两万人,在201110月率先开展了实名制的登记和管理工作,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工作组,并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劳动力培训、输出和转移就业等工作。对全乡11560名劳动力进行了一一登记,将档案封柜留存,并全部录入微机,实现了电算化管理,便于资料的保存和及时更新。同时,乡负责人还定期与招工企业举行座谈会,相互沟通,了解招工和劳务输出人员的信息,为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之间建立起便利的桥梁,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魏县将劳务输出,富民强省作为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工作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挂牌上岗的六统一服务。力争做到统计内容两覆盖,即统计对象全覆盖和统计项目全覆盖,确保信息的实用性。

   同时,该县注重发挥劳动转移实名制管理的功能,有力的推进了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首先,通过数据分析详细掌握了全县劳动了的就业分布、工资福利和劳动保障等情况,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为劳动者提供老人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增加了劳动者收入,提高了就业的稳定率。最后,及时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制定合理措施加以引导,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工作人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工资业情况数据的分析,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就业的行业和地区,以及他们的工资福利、劳动保障等享受情况,为全县就业转移政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减少工作失误,确保全县劳务经济健康和谐发展。2009年劳务收入达18.2亿元,2010年达25亿元,2011年达26亿元,全县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395元、3125元、3250元,分别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63.5%67%69%,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增收的主渠道。魏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工作的开展,有效推进了魏县经济的迅猛发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劳动品牌”“劳务输出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