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bt365国际版 >> 绿色知识 >> 浏览文章
环保知识 如何迎接悄然到来的城市新时代?(一)
发表时间: 2012/10/29 19:44:00 浏览次数:

提高城镇化质量成当务之急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是实现这种社会转型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拐点,逼近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5%的目标。

   根据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社科院对2011年我国286座地级以上建制市的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城市发展粗放、支撑缺乏、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近几年来,虽然各地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近年来GDP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的内蒙古,正在勃兴的陕甘宁能源“金三角”,以及新疆、山西等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友好指数却都处于全国低位。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延续的是一种非绿色城镇化模式。一方面,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污染严重导致环境压力增加,城镇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建立在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快速城镇化,使得资源短缺趋于严重。同时,由于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家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系列大规模、长距离的能源和资源调运,如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从而大大增加了城镇化成本。


  业内专家认为,传统非绿色城镇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仍以依赖资源消耗和原材料加工的传统工业为主。作为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大国,这一阶段的技术水平相对处于较低层次,难以在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上有较大突破。


  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战略方向,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但是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相关机制与技术手段方面仍存在瓶颈。


  在当前城市发展加速向绿色转型的新形势下,各地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具体行动,如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将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但石化、钢铁、建材、电力等支柱产业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10年,南京市发布《南京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通过“两化融合”项目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通过升级改造累计主营收入达2400亿元。同时,城市新兴环保产业不断增长,对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能源平衡表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初步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城市已经开启绿色经济发展之门,但是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发展态势不一样。根据《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报告》统计,目前,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的绿色发展状况明显比中国平均水平高。大部分沿海城市的发展状况比内陆城市的发展状况好,地级市的绿色发展状况不如省级市,县级市则均匀分布于全国平均线上下。


  对于我国城市绿色转型的现状,业内专家给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已有的和绿色经济相关的实践是零散的,未形成系统,在各城市地方层面上的相关实践也是初步的、尝式性的。追求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尚不能完全转变的情况下,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将使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过程经历较长时间。


  《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战略方向,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但是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相关机制与技术手段方面仍存在瓶颈。


  比如在市场机制的培育和促进方面,减排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减排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目前,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在各省的分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各地进行一刀切式的平均分配,减排和经济发展与转型不能有效结合。


  发展绿色经济的另一个需要是技术,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改造、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等,但现阶段低碳技术仍有曲高和寡之嫌。另据了解,目前技术引进较多,自主研发创新普遍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基础研究和绿色科技成果转化。